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 | |
![]() | |
第二节 怎样查找书籍
查找书籍,一定要利用书目。书目的种类很多。按照编制目的和用途,它可划分为登记书目、通报书目、参考书目、推荐书目四种基本类型。从内容范围划分,可分综合性书目、专科或专题书目。从收藏方面来分,有公藏书目、私家藏书目录。从编排方法来分,有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等等。有些书目,因为兼具多种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同时加它几种名称,如《全国总书目》是登记书目,又是综合性书目,也是书名和分类目录。总之,书目很复杂,名称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般读者关心的是怎样查找书籍,重点在各类书目的具体应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下面试从六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按时代顺序查考古今著述
(1)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了解图书的流传经过,和研究古代学术发展概况等等,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献通考》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历代其它官私书目。 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是根据当时政府藏书并参考了其它官私书目而编成的综合性书目,又叫史志书目。自《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它们的编纂方法都是古今典籍一并收录,《明史·艺文志》则开始只记当代人的著述,这是编制体例上值得注意的第一点。《汉书·艺文志》依据刘歆《七略》,有叙有论,对于学术思想的演变有所揭示,《隋书·经籍志》仿其体例且有所补阙,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它史志书目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都没有下功夫,遂使学术源流多不可考,这是编制体例上值得注意的第二点。《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六分法的代表作;《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是四分法的代表作,其共同倾向是尊重儒家经典,这是编制体例上值得注意的第三点。 商务印书馆1955年起重新排印《十史艺文经籍志》,已出《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艺文合志》、《补五代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辽金元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七本,因为是新印的平装或精装本,书后有的还附编四角号码书名和著者索引,使用极为方便。现分别介绍如下: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商务印书馆1955年印, 1965年重版。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文献。共分六略,收书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略有总序,每家之后有小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作了简明的叙述。 本书初版,根据《八史经籍志》本排印,列入《丛书集成》。原本脱漏甚多,此次改排重印,都已校补,并加新式标点。书末附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其中收集散佚书目有三百一十七部。自先秦至汉中叶止的古代书目,大致已包括在内。最后有书名人名索引。 《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撰,商务印书馆1955年重印。本书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现存典籍,分四部四十七类,总计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种,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亡佚书目,以夹注方式依类附入。各部、各类之末,仿照《汉书艺文志》体例,附以总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对于唐以前古籍的品类、流变,主要靠本书的记载而略可考见其大概。 本书初版,据《八史经籍志》本排印,列入《丛书集成》。此次重印,据乾隆四年校刊的殿版二十四史本,并参考清章宗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校正脱误,全部标点重排。又节录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书目》作为附录,并编有书名和著者索引。 《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后晋)刘昀、(宋)欧阳修等撰,商务印书馆1956年出版。《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撰述的时代有先后,但著录的书有一大部分是相同的,为便于参考检查,商务把两志合为一编;合并时以旧志为主,分上下两栏,互相对照。又根据明嘉靖十七年闻人诠刊本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本及沈炳震《新旧唐书合钞》本作了互校。对《新唐书》也据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宋嘉祐刊本及北京图书馆所藏明补刻宋刊本,校正了不少脱误。同时将罗士琳等撰写的《旧唐书校勘记》中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卷(即经籍志部分)作为附录,以便参阅,末附四角号码书名人名综合索引。 除汉志、隋志外,它是现存较完整的史志书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唐朝的著述和古书概况,以及古籍至唐代散佚的情形。 《宋史艺文志·补·附编》,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1)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2)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订《宋史艺文志补》;(3)宋时官修,清徐松、叶德辉、赵士炜辑考之书目五种,即《四库阙书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国史艺文志》,作为附编。书后附四角号码综合索引。 《辽金元史艺文志》,(清)倪灿、黄虞稷、钱大昕等撰,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 辽金元三史原先都没有纂修艺文志,商务印书馆把清人补撰的三朝史志书目如倪灿和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十四种,汇为一编,分朝排列,末附索引,甚便检查。 《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清)黄虞稷原稿,王鸿 绪、张廷玉等删定;商务印书馆1955年出版,分上、下二册。 清初黄虞稷在明史馆撰修艺文志,后因故离馆便将所编艺文志以《千顷堂书目》乏名刊行。黄氏书目,在明人书后附录宋辽金元人著作;王鸿绪删去宋辽金元部分及无卷数之著作,把它收入《明史》,张廷玉进呈的《明史》,其艺文志即采用王氏删定本。 删定后的《明史艺文志》,颇多遗漏,故商务印书馆将清傅维鳞《明书经籍志》、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乾隆中官修《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作为补编,又将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和清宋定国、谢星缠合编的《国史经籍志补》作为附编一并收入。这对于我们今天考查明人著作及明以前著作在明代的留存情况均有一定的帮助。另外,黄氏原著《千顷堂书目》(见《适园丛书》)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过去有些史书没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有的即使有,收编也不甚完备,后代学者撰写的补志,如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等,都是极精密的好书,值得我们注意。开明书店所辑《二十五史补编》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这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商务印书馆所印《十史艺文经籍志》已收录了一都分,但不完备。现将《二十五史补编》所收三十二种书目列名如下: (1)《汉艺文志考证》十卷,(宋)王应麟。 (2)《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清)姚振宗。 (3)《汉书艺文志条例》八卷首一卷,(清)姚振宗。 (4)《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民国)孙德谦。 (5)《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清)刘光蕡。 (6)《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清)钱大昭。 (7)《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清)侯康。 (8)《补后汉书艺文志》十卷,(清)顾怀三。 (9)《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 (10)《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十卷,(民国)曾朴。 (11)《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清)侯康。 (12)《三国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 (13)《补晋书艺文志》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刊误一卷,(民国)丁国钧撰,丁辰注并撰刊误。 (14)《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文廷式。 (15)《补晋书艺文志》四卷,(清)秦荣光。 (16)《补晋书经籍志》四卷,(民国)吴士鉴。 (17)《补晋书艺文志》四卷,黄逢元。 (18)《补宋书艺文志》一卷,聂崇岐。 (19)《补南齐书艺文志》四卷,陈述。 (20)《隋书经籍志补》二卷,张鹏一。 (21)《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清)章宗源。 (22)《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清)姚振宗。 (23)《补南北史艺文志》三卷,徐崇。 (24)《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 (25)《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录。 (26)《西夏艺文志》一卷,(清)王仁俊。 (27)《辽艺文志》一卷,(民国)缪荃孙。 (28)《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清)王仁俊。 (29)《补辽史艺文志》一卷,黄任恒。 (30)《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 (31)《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清)倪灿撰,卢文弨录。 (32)《补三史艺文志》一卷,(清)金门诏。 燕大引得编纂处编《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1933年出版,四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精装三册。这是利用史志书目的极有用的工具书。它将十五种艺文志和五部禁毁书目所收先秦至清末四万余种图书按书名和作者编成综合索引,依中国字庋撷法排列,并附笔划检字,甚便检查。现将二十种艺文志或书目列名如下: (1)《汉书艺文志》一卷,(汉)班固(八史经籍志本)。 (2)《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适园丛书本)。 (3)《三国艺文志》四卷,同上。 (4)《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文廷式(长沙铅印本)。 (5)《隋书经籍志》四卷,(唐)长孙无忌等(八史经籍志本)。 (6)《旧唐书经籍志》二卷,(后晋)刘昀等(同上)。 (7)《新唐书艺文志》四卷,(宋)欧阳修等(同上)。 (8)《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广雅丛书本)。 (9)《宋史艺文志》八卷,(元)托克托等(八史经籍志本)。 (10)《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卢文弨(同上)。 (11)《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同上。 (12)《补三史艺文志》一卷,(清)金门诏(同上)。 (13)《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同上)。 (14)《明史艺文志》四卷,(清)张廷玉等(同上)。 (15)《清史稿艺文志》四卷,朱师辙等(清史稿本)。 (16)—(19)《禁书总目》、《全毁书目》、《抽毁书目》、《违碍书目》(咫进斋丛书本)。 (20)《征访明季遗书目》,(清)刘世瑗(国粹学报七卷八期)。 《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中的艺文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也是根据历代官私书目、其中包括上述史志书目而编成,可以和《十史经籍志》合看。 此外,历代官私书目也可参考。由于多数官修书目已为史书和《通志》、《文献通考》等采用并已失传,这就更加显出上面两类书目的重要性。北宋王尧臣等编的《崇文总目》(有清人辑本)、清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都是有名的官私书目,可以参考;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及清修《四库全书总目》等等,因下面还要专门介绍,这里就从略了。 《贩书偶记》二十卷,初版于1936年,线装八册;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精装一册,末附四角号码书名人名索引。著者孙殿起原为北京旧书商,但他是个有心人,凡由他过眼经手的图书,都认真登记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版刻年代等等,日积月累编成此书。它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这个书目有两大特点:第一,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故一向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只是没有提要而已;第二,非单刻本不录,间或有在丛书中者,必定是初刻单行本;而《四库全书》以后新出书,本来就是单刻本居多,故又可与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配合看,对查找现存古籍甚有帮助。《贩书偶记》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如卷六《诏令奏议类》下有:“《张文忠公奏对稿》二卷,明张居正撰,李卓吾评选,无刻书年月,约天启间刊。”此书不仅《四库》不收,其它各种书目亦未见著录,当为研究张居正、李贽的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之一。又有《贩书偶记续编》,为孙殿起遗稿,所收书有七、八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将出版。 (2)查考民国初年至解放以来的著述,可利用下列书目: 杨家骆《图书年鉴》,图书辞典馆1933年出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图书事业志;下册是1912—1933年间全国新书目录,分为总类、哲学、语文学、文学论著、创作文学、翻译文学、艺术论著、教育、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等十四类,部分书目下有作者介绍和内容提要。 平心编《全国总书目》,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是书收录了1911—1935年间出版的新书约二万种,注明其作者(译者)、定价、出版者。书前有分类目,书后附主题索引、洲别国别索引、外国著者人名索引。其著录原则以当代人的著述、译作和单行本图书且尚在书店发售者为主,因此是一本查考1935年以前出版的旧平装书的主要工具书,目前尚无别的书目可以代替此书。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印。前书计正编四十四卷,线装二十四册,1933年出版;补编十二卷,线装六册,1936年出版。后书分正续编,正编计上下二册,1948年出版;续编一册,1951年出版。江苏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创建于清末。上述书目由于该馆藏书丰富,著录完善,分类详细,又将线装、平装、丛书本和单行本图书统一编目等优点,一向受到重视,对于今天查考古籍和近代旧的平装书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战时期出版图书书目(1937—1945)》,重庆市图书馆编,1957、1958年出版。此书分两辑,第一辑收书一一七五二种,第二辑收书五四八一种,合共一万七千余种。主要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上海、汉口、长沙、桂林、昆明、永安等地出版的图书,老解放区及沦陷区的出版物极少收录,是了解抗战时期国统区国书出版情况的极有用的工具书。 《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1937.7—1949.10),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961年编印。 本书收录的图书,绝大部分是解放区、根据地的出版物,也收录了少数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某些进步书籍。这 对我们查找1937—1949年的革命文献提供了很大帮助。 查考解放后出版的新书、修订或重印的古旧书籍,主要利用新华书店及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编的《全国总书目》,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期刊司编的《全国新书目》。 《全国总书目》是具有图书年鉴性质的全国综合性目录。其主要作用是记录和反映每年全国各出版社公开出版和发行图书的基本情况,可供个人或出版发行部门参考,也可供图书馆补充图书和进行分类编目时作参考。《全国新书 目》最初按年按季出版,后按月出版,之后又改为旬刊。其特点是可以及时反映和报道我国出版事业的成就,借以全面了解我国文化科学发展的现状和便于对外文化交流。但过了若干年回过头来查考解放后的图书出版情况,不及《全国总书目》便利。已经出版的《全国总书目》有以下各本:1949—54年本、1955年本,由新华书店总店编辑出版;1956年本、1957年本、1958年本、1959年本(上、下册)、1960年本(开始内部发行)、1961年本、1962年本、1963年本、1964年本、1965年本,由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续编,中华书局按年度出版;1970年本、1972年本、1973年本、1974年本,由北京图书馆版本书库编,中华书局出版。这两种书目对于我国出版事业和目录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相辅而行。
二、如何查找现存古籍
历代史书和官私书目中记录的藏书和著述,由于战乱、水火灾患和反动统治阶级肆意禁毁或不加重视等原因,佚失甚多。所以从艺文志、经籍志或其它书目中查到的书籍, 今天不一定都找得到。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和各大型图书馆的古籍书目(包括善本书目),是查找现存古籍的主要工具书。 自南宋俞鼎孙、俞经编《儒学警悟》,左圭辑刊《百川学海》开始,一直有人把许多重要或难得的典籍汇集刊印成各种丛书,以便于图书的流通、保存和利用。明清以来,此风大盛。不少有价值的古书,单刻本或传钞本已经散失了,往往赖丛书而保留至今。另外,有些丛书,如《丛书集成》、《四 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等,收录的图书极为丰富,有些书又是选择善本加以排印或影印,极便学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顾元庆《阳山顾氏文房》、胡维新《两京遗编》、沈节甫《纪录汇编》、程荣《汉魏丛书》、吴琯《古今■史》,都是明代的佳品。清代刻书事业进一步发展,丛书的汇集刊行也盛极一时,如卢见曾《雅雨堂丛书》出惠栋手,吴骞《拜经楼丛书》、毕沅《经训堂丛书》出江声、孙星衍、钱坫之手,孙星衍《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又出顾广圻之手,顾修《读画斋丛书》出鲍廷博之手,钱熙祚《守山阁丛书》出张文虎手,伍崇曜《粤雅堂丛书》出谭莹手,蒋凤藻《铁华馆丛书》出叶昌炽手,黎庶昌《古逸丛书》出杨守敬手,这些丛书或搜罗秘本,或校刻精善,为世所推重。 顾修所辑的《汇刻书目》,是我国第一部丛书目录,共收丛书二六○种。以后随着丛书的发展,丛书目录也日益增多。但自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问世,其它目录基本上可被取代了。 《中国丛书综录》已出古籍部分三册。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二册1961年出版,第三册1962年出版。它收编了全国四十一个主要图书馆所藏古籍丛书二七九七种(不包括“新学”和“佛学”),计子目七万多条,去其重复,得书三八八九一种,是清代以来最精善最完备的丛书目录,可以说我国古代书籍的极大部分都可由此查到;有些书原来就没有单刻本,或者原刻单行本已佚而只有丛书本,更是非查《综录》不可。 《综录》第一册为《总目分类目录》,分汇编和类编两部分。汇编又分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类;类编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后附《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具有联合目录的性质,极便读者索书。又有《丛书书名索引》,检索所有丛书书名和各丛书中包括数种著作的子目书名;索引上的号码,正体字是《总目分类目录》的页码,斜体字是《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的顺序号。第二册是根据《总目分类目录》所收二七九七种丛书中七万多条子目编成的《子目分类目录》,它以子目为单位,采用四部分类,部下又析为类、属。熟悉四部分类的人可以直接查检此书。第三册为《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专供检索第二册《子目分类目录》之用。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查第三册,根据查出的页码,再翻到第二册,便知某书卷数、作者和收入何种丛书中,然后又查第一册了解此丛书的收藏单位,以便前往借阅。 此书对于我们今天查找古籍实是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值得向读者推荐。 随便举一个例: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有一部《徐霞客游记》(残本),极为珍贵。上有莫绳孙影山草堂图记。查各种专门查考人名的工具书,都无法知道莫绳孙究系何许人?一翻《中国丛书综录》,便见咸丰时目录学家莫友芝撰《影山草堂六种》,其中有二种书是同治年间莫绳孙所刊。只此便得到一个线索,使我们知道《影山草堂》为莫氏书室名,莫绳孙当是莫友芝的后人(绳孙、绳武等均为莫友芝之子)。这说明《综录》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编的《四部丛刊》和《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编的《四部备要》,是解放前出版的三部规模很大的丛书。这三种丛书都有目录。《四部丛刊书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是版本记录和解题的书目,留待后面再作介绍。这里讲一讲《丛书集成初编目录》的用处。 商务印书馆早在1935—37年间,将一百部较重要的丛书所收四一○七种图书,排印或影印成“丛书之丛书”,定名 为《丛书集成(初编)》。由于此书一般大型和中型图书馆都收藏,被它所收录的图书,或系难得的秘本,或出名家之手,校刻精善,又印成三九九九册小的平装本,翻阅很方便,所以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如宋代有名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刊本国内久佚不存,《四库》著录据浙江汪氏所进钞本,缺江南西道七卷(一一三至一一九),乾嘉间江西万氏、乐氏面刊本更缺河南道第四这一卷。光绪七年(1881年)黎庶昌出使日本,受杨守敬委托向日本借得宋椠残本影印了《太平寰宇记》六卷(一一三至一一八),收入黎编杨校《古逸丛书》中,《丛书集成(初编)》即予以收录。类似的例子很多,这说明一些不易得到的古书,往往在该丛书中可以找到。而1960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重新编印的《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可以直接查到三九九九册书的顺序号,读者应加利用。又《丛书集成》中排印本错字较多,断句也有错误,影印本据善本印制,较排印本优良,读者亦需注意。 前面提到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也可供查找现存古籍之用。《总目》的特点是:(1)既收了单刻本,(2)也收了丛书本,而丛书中的子目是与单刻本混列的。所以它既具有《丛书综录》之长(只是收书不及《综录》齐全),又补了《综录》之缺(《综录》不收单刻本)。但《现存书目》没有把丛书子目混列在内,已失去线装本《总目》之所长。 解放后全国各藏书单位编印了许多书目,对于我们查找和利用现存古籍及其它藏书,是又一种重要而且是更为直接的工具书。仅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1956年至1959年,先后编印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简目初稿》一至六册,1960年又续编《补编》一册,对教学科研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他图书馆编印的书目,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60年编印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上册(经部、初稿附书名索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957年编印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书目第一种》等等,实在举不胜举,读者可根据需要,找就近藏书单位的目录加以利用。 顺便说一下,由于一些大型图书馆的藏书极为丰富,特别是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藏书多达几百万册,不可能全部及时编印书目。已经出版的书目,即使偏重古籍方面,往往也只是藏书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要了解全部古籍(包括平装书流传和收藏情况),还必须查他们编制的目录卡。目录卡一般分书名卡、作者卡、分类卡等类型,读者可从不同角度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这是没有刊印成册的工具书,也叫“卡片式书目”,其特点是完整和及时反映各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应特别加以重视。另有《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日本荒松雄等编,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3年版。书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新学部六大类。该所藏书丰富,可供查找日本收藏我国古籍之用。
三、查古籍的版本、内容及其评价
有些古书,不管是否准备借来阅读,如果想先了解一下它的版刻、源流、文字异同、著述体例、内容得失和作者生平等等,可查清乾隆时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解题书目,有些知见书目或关于图书的序跋题记亦可供利用。 “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多种,叫做“著录书”,另有六千多种没有收进去,但列有书目,叫做“存目书”;两类书共计一万余种,每一部书都写一篇提要,合起来就成为两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可以说,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被收录,因此它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比较有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 由于《总目》卷帙浩繁,不便翻检,又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除了不收存目以外,提要也删繁就简,仅占原有篇幅的十分之一。鲁迅先生指出《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这对我们辩证地看待《总目》及《简明目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一方面,该书的立场、观点,包括治学方法上陷入琐屑的字句考证等缺点,读者使用时应予注意;另方面,参加编写提要的人象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鼐等等,都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他们对于书籍的批评考订,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因此又很有参考价值。 中华书局1965年新印本《四库全书总目》(精装一册),补录了《四库撤燬书提要》,又将阮元等《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作为附录予以收编,书后且附有四角号码书名及著者索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编有索引,极便使用。原燕大引得编纂处编印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可作为检索大东书局本及其它版本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用。 由邵懿辰撰邵章续录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阮元撰傅以礼重编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胡玉缙撰王欣夫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等等,对《总目》或《简明目录》作了补阙、匡谬的工作,杨家骆予以重新编排,使它成为易于查找的辞典形式即《四库全书大辞典》、《四库全书学典》,都可以作为阅读和使用四库目录的重要参考材料。 《四库简明目当标注》二十卷,撰于咸丰时,中华书局1959年出增订本,题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是书对《四库简明目录》著录的书籍(包括其它书籍)加以批注,标明撰者、卷数和各种版本,并将王懿荣、孙诒让、黄绍箕诸家 有关版的批注,逐条移录于各书之后的附录中,它和莫友芝的《燬亭知见传本书目》是两部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工具书。古书经过辗转传钞翻刻,往往讹误很多,必须取不同版本比勘校订。后出的关于查检版本的书目,多数抄自邵、莫二目;张之洞原著、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中华书局1963年新印,有所补阙,值得参考。 解题书目、知见书目和题跋鉴赏一类书目,都可解决版本方面的问题。除上述已举出的几种重要书目外,他如《遂初堂书目》、《得月楼书目》、《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述古堂书目》、《天禄琳琅书目》、以及《士礼居题跋记》、《荛圃藏书题识》、《思适斋题跋》、《绛云楼题跋》、《海源阁楹书隅录》、《善本书室藏书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等,均可资参证。 胡玉缙撰、王欣夫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下册),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作了不少匡谬补阙的工作,余嘉锡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四库提要辨证》(精装一册,平装分为三册),也对《总目》中的讹误与遗失之处作了辨证与考订,都可供阅读和使用四库目录时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为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先出的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后出的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等书,或撰提要,或写题识和考证,体例大致相近,均是查考古籍版刻、内容等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宋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商务印书馆影印宋本,收入《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三编和《万有文库》二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武英殿聚珍本、江苏书局本、《万有文库》本、《丛书集成》本。这是两部最早的私人藏书题跋。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经籍考》,即以晁、陈二目为主要依据;后世把目录学称为晁陈之学,更足见他们在目录学上的贡献。可惜二书未加整理重印,使用不甚方便。 《郑堂读书记》(附补逸),清周中孚撰,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1959年重印时改正了排印的错误,并补刊总目,末又增附书名和著者索引。全书精装三册。它是仿《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而编写,分经、史、子、集四部,约计四十一类,共收书四千余种。其评论著者得失、考辨古书真伪等,均甚邃密。 《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商务印书馆 1959年出版,精装二册。是书所记各书,都是作者真正读过的,非转钞他人以讹传讹者可比,又能考订一些史书讹舛疏失,其中不乏创见,参考价值实在《郑堂读书记》之上。但其中也不乏儒家的陈腐观点,特别是李之日记是立意给后人看的,有很多做作的地方。鲁迅曾指出其缺点:“一是钞上谕,大概是受了何焯的故事的影响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览’。二是许多墨涂,写了尚且涂去,该有许多不写的吧?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了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骗。”(见《三闲集·怎么写》) 旧的解题、题跋数量很多,散见各书,检查极难。丁福保等收集晁、陈以来各种读书志、藏书志、题跋及散见各文集中之序跋、书后等达二千余卷,著录之书约二万种,编成一部古籍解题的汇编式书目《四部书目总录》,未刊行。解放后由周云青重新整理,改名《四部总录》,由商务印书馆分编出版,已出医药、天文、算法、艺术四编(线装本),书后有书名人名索引。又《四部丛刊书录》是版本记录式的书目,《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是解题式书目,对了解见收于《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两种大型丛书中的图书很有帮助。 此外,如王念孙著《读书杂志》,王引之著《经义述闻》,专门考订古书文字之颠倒、夺误,有时亦解释词义,这是考订书目中的代表作。王氏父子是清代有名的学者,治学谨严,精通声韵训诂,上述两书,读古书时宜加参考。 这里简单的再讲一讲善本书的问题。善本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当时无印本,所以叫“善书”。宋代以来,学者议论“善本”及其界说渐多。清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害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钞)。”张氏关于善本的定义基本上是可取的。钱塘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编辑条例列举构成善本条件有四点,对张氏又有所补充。宋元刻本,今天来说都是极其难得的善本。明末书坊粗制滥造,所以清代藏书家多以嘉靖为断限,对万历以后则选取极为严格,是有一定道理的。明姑苏丛书堂吴氏、四明天一阁范氏二家之书,多半是钞本;清小山堂赵氏、知不足斋鲍氏、振绮堂汪氏,多影钞宋元精本。以上各家之书,善本居多。校勘之学,乾嘉达于极盛,凡出仁和卢抱经、吴县黄荛圃、阳湖孙星衍等人之手,补脱文,正误字,其书尤为精审,当然应是善本。总之,不能单以时间为断;清代精校精刻及抄本之善者,均可列为善本。 读者要想知道传世古书而于普通书目查不到时,应知利用善本书目。 清莫友芝撰、莫绳孙编《宋元旧本经眼录》,同治十二年独山莫氏《影山草堂六种》本,为旧善本书目之最有名者。但旧的读书志、藏书志、善本书目,仅能供研讨图书版本时作参考,对今天要查阅利用善本书则意义不大,因为那里提及的书往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则已经佚失;而传世者又多半已入各公家图书馆,少量流散于私人,亦辗转易手。我们要查阅善本书,主要得查近代以来各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例如:《故宫善本书目》,张允亮编,1934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卷,赵万里编,1933年北平图书馆木刻本;《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八卷,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1957年版;《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1959年编印。 有些图书馆没有编善本目录,或编目后又搜集到新的善本,读者可径向有关单位查阅。
四、查禁书、伪书
(1)查禁书的工具书,有《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以及国民党查禁书目多种。 秦始皇时下令烧毁儒家经典和六国史记,是古代统治阶级禁毁图书的典型事例。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蔡邕要躲在纱帐里读,虽不见明令禁止,亦可见该书不受统治者所欢迎。刘宋、隋、唐、宋、元各代,皆有禁书之令。清雍正时屡兴文字狱,禁书甚多。乾隆时为了遏制反清的民族意识,利用纂修《四库全书》之便,曾下令查禁和销毁一部分图书。乾隆三十九年八月诏书中说得明白:“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据有人统计,当时在于销毁之列者,竟达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乎与收入四库者相近。《清代禁毁书目(补遗)》为清姚觐元编、邓实补遗,包括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与补遗,它和孙殿起辑《清代禁书知见录》同是查考清代禁毁书籍的主要工具书。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二书的合订本,且附书名人名索引,使用极为方便。 吴慰祖校订、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的《四库采进书目》(原名《各省进呈书目》),亦可参考。因为《四库采进书目》中所列进呈的书,都在《四库提要》成书以前,所以许多禁毁的书尚能编入目录,关于书名、卷数、本数、作者、籍贯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可以补正清代禁毁书目所未备。 王晓传辑录、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分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因果报应四编,附录几种被禁毁的“淫词小说”书目。这是查考元明清禁毁小说、戏曲的有用工具书。 国民党反动派发布的许多禁书目录(见收于张静庐辑注、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诸编),这是反动政府实行法西斯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罪证,也可因此考见若干革命和进步书刊。但其中也包括一些反革命的国家主义派和托派出版的书刊,应予注意。 (2)查伪书的工具书。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这便是最早怀疑古书的一种记载。西汉末年学术界起了今古文之争,使辨伪的风气大为滋长。《汉书·艺文志》依刘氏体例,于一部分书后加注“似伪托也”,这是辨伪工作在目录学上的正式反映。唐刘知几著《疑古》、《惑经》等篇,直接攻击五经和上古之书真伪不分、贻惑后世,是魏晋以来辨伪学衰微已久之后发表的非常大胆的见解。此后柳宗元断定部分子书为伪书,赵匡、啖助对《春秋》的研究已不墨守师法,使辨伪风气继续保持下去。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南宋朱熹、叶适等人,都重视自由研究,对经书和诸子百家大胆怀疑,成绩又超过前代。如王安石否定《春秋》、司马光之怀疑《孟子》,可算是很突出的例子。明宋濂、梅鷟等在辨伪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而胡应麟著《四部正讹》是第一部辨伪专著。胡氏所辨古书意见虽不一定正确,仅可供参考,但在理论分析方面有深刻的见解,确定了许多原理原则,使辨伪学正式成为一种学问。清阎若璩、惠栋之否定《古文尚书》,胡渭之否定宋代《易》学,均很有名。此外,万斯同的《群书疑辨》,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崔述的《考信录》,直到顾颉刚等编的《古史辨》、张心澂的《伪书通考》等等,都是重要的辨伪书。梁启超在清华研究院开讲古书辨伪问题,其学生周传儒、姚名达、吴其昌整理笔记,用语体编写成《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由中华书局于1955年出版,尤便初学。张舜徽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认为该书“所举条例很清晰,而论证很平实,初学辨识伪书,必由此入门”。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有五章,即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辨伪学的发达、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伪书的分别评价。分论则分别讨论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及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的真伪及成书年代,附论子书五种(本草、素问、灵枢、甲乙经、阴符经)。总之,这是一部辨伪学方面的理论性专著,也涉及不少古书的真伪或成书年代问题,又提出伪书不伪论,即伪书的作者和年代虽是伪托的,但伪书是客观存在,也反映了著述当时的社会情况等,见解精辟,值得读者首先加以重视。 张心澂编《伪书通考》,商务印书馆1939年初版,1954年新版,1957年又出修订本,分上下两册,附有四角号码书名索引。这是一部近乎总结性的辨伪书目,把前人关于辨伪的专著和论文,以及一些分散在各方面的考订成果,收集起来,间附编者按语,辨及之书共达一一○四部之多,极有参考价值。 顾颉刚编《辨伪丛刊》,北平朴社1933年分册出版,中华书局1955年重版,合订一册,改名《古籍考辨丛刊第一辑》。计收古代辨伪著作十种,分三类:(1)通论四种,即张西堂辑《唐人辨伪集语》、白寿彝辑《朱熹辨伪书语》、明胡应麟著《四部正讹》、清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2)经学三种,宋王柏著《诗疑》、顾颉刚辑《书序辨》、清刘逢禄著《左氏春秋考证》;子学三种,赵贞信辑《论语辨》、宋高似孙著《子略》、明宋濂著《诸子辨》。 又顾颉刚、罗根泽等编著并由朴社分册出版的《古史辨》,收编当代人关于辨伪方面的论文,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谓“此书集疑古之大成。顾氏在考史方面,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见解,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所考证甚多穿凿,而识解颇新颖。学者可参考。”
五、查地方文献
查地方文献,可利用地方文献书目。地方文献书目反映一个地区的著述情况,是研究地区文化发展的有用工具书。 此类著作,始于北齐、北周之间。如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虽兼具传记、方志之体制,然专录一方人士之著作,实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专撰一书以述一方著作者,始于明万历间祁承■之《两浙著作考》等,惜无传本。传世者当推明末曹学佺之《蜀中著作记》。曹氏曾任四川按察使,熟于四川文献,其书凡十二卷,见《千顷堂书目》;残本四 卷,见《图书馆学季刊》第三卷。 各省通志和府州县志,其中有仿宋高似孙《剡录》之体例,兼收著述,名为《艺文志》或《经籍志》,读者可根据这个线索,找有关方志查检。(近人李濂堂撰《方志艺文志汇目》,颇便寻检,见《图书馆学季刊》七卷二期)。 清代以来至解放前,私家撰述之地方文献目录,多出当地知名学者之手,收书丰富,著录详实,考订精审,别有特色。如:徐世昌《清畿辅书征》四十一卷,天津徐氏刊本,收清代河北人士著作四千余种;金毓黻《辽海书征》六卷,1942年辽阳金氏石印本;清金武祥《江阴艺文志》二卷,粟香室丛书本;张骥编《清代毗陵书目》,常州旅沪同乡会1944年印,收清代武进、阳湖两县人著作三千种左右;丁祖荫《常熟艺文志》一卷,民国排印本;孙祖基《无锡先哲遗书书目》,1941年无锡孙氏玉鉴堂铅印本;清姚福均《海虞艺文志》六卷,光绪二十三年刊本;清吴庆坻《杭州艺文志》十卷,光绪三十四年长沙刊本;清孙诒让《温州经籍志》三十六卷,仿马端临《文献通考》、朱彝尊《经义考》体例,全录各书之序跋,每书之后间加按语考证,1921年浙江书局刊本;项元勋《台州经籍志》四十卷,浙江图书馆活字本,收隋至近代台州人士著作四千余种,取材丰富,考订颇精;胡宗楙《金华经籍志》二十七卷,富于条理,1925年梦选楼刊本;陈准《山左先喆遗书提要》,瑞安仿古印书局排印本;陆惟鎏《平湖经籍志》八卷,1938年平湖陆氏求是斋刊本;清郑元庆《湖录经籍考》六卷,1920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李权《钟祥艺文志》二卷,钟祥李氏活字本;清张宗泰《中州集略》六卷,1929年张汸铅印本,收汉至元各代河南人士文学作品四四五部;《中州艺文录》四十二卷,1935年经川图书馆刊本,收河南各县明清两代一八七四人之著作;蒙启鹏《广西近代经籍志》七卷,1934年南宁蒙氏铅印本;方树梅《明清滇人著述书目》,1944年云南大学出版。 解放后一些图书馆所编地方文献目录,因可直接据以找来阅读,尤为重要。如安徽省图书馆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安徽文献书目》,收录安徽历代作者约千七百人的近四千种著述,按时代顺序排列。如欲查考春秋战国时管子学派、汉魏时曹氏父子和清代桐城派方苞、姚鼐以及戴名世、戴震等人的作品,都可参考这个目录。不过,此目虽为安徽省图书馆、博物馆和安庆、桐城、歙县等图书馆五个单位的联合书目,却限于馆藏,收录仍然不够完备,所以应参考其他大型图书馆书目予以增补。此外,青岛市图书馆1956年编印的《馆藏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南京博物院1957年编印的《前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藏南京文献目录、南京掌故书目》,甘肃省图书馆等1957年编印的《兰州各图书馆馆臧西北文献联合书目》,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主编、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959年出版的《北京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等等,都是很有用的工具书。
六、按专科查找书籍
查找文史书籍,除了前面介绍的各类综合性书目可以利用外,还有不少专科或专题书目可供利用。这些目录的使用价值很高,对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更能提供直接的帮助。但这些书目,内部编印而尚未正式出版的居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全部详细介绍,只能就正式出版的大部头的工具书或少数较重要的自己编印的目录略予提示。冯秉文编、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的《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和各图书馆编的参考工具书目,是目录的目录,希望读者根据这种目录按图索骥,找自己需要的专科或专题书目分别加以利用。 (1)哲学社会科学总类图书 有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1956年编《社会科学图书目录》(油印二册),沈阳农学院图书馆1956年编《馆藏总类、哲学、社会科学图书目录》(油印一册),山东省图书馆1957年编《馆藏社会科学图书目录(中文平装书目第6种)》(铅印一册)和《馆藏社会科学图书目录(中文平装旧书)》(计划出 版,铅印),沈阳农学院图书馆1956年编《馆藏语文、文学、艺术、史地图书目录》(油印一册)等等。 另有人民出版社资料室编译、三联书店1956年出版的 《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目录(1946—1955年)》,共收入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三九九四种。分哲学、宗教、无神类,政治类,经济类,国际问题类,历史类,地理类,其他类等七个类别。 《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英)汉默顿编,何宁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每书前有译者所撰作者小传及书籍解题。 (2)哲学和宗教书籍 查哲学书籍:主要有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编辑、1958年出版的《哲学书籍目录(1949.10—1957.12)》。另据冯文秉《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专科性书目“哲学”栏列有目录三十余种,读者可径自参考。 查宗教书籍:晋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正式奠定佛经目录之基础,但已佚。其后僧佑据以增辑《出三藏记集》,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目录。此后佛经目录代有选辑,至唐智昇《开元释教录》最称完备。宋、元以后,《大藏》刊版多依智昇《开元释教录》为部次,部卷纵有出入,无关大体。 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于1933年出版《佛藏子目引得》三册,是综合日本1881—1885年弘教书院刊大藏经、1902—1905年藏经书院刊大藏经、1905—1912年藏经书院刊续藏经、1922—1933年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刊行大藏经而编成(以大正本为主,其他三种为辅)。引得分三种:撰译者引得,梵音引得,经品名引得。 按历代撰译之佛教经典,基本上汇集于《大藏》、《续藏》之中,所以有此引得,极便检索。 又北宋徽宗时释惟白撰《大藏经纲目指要录》,是一部极为详细的解题书目,所录之书多至一千零四十九种,《大藏》所收,大半已在;另有清原居士王古撰《大藏圣教法宝标目》,亦为简明之解题书目。明末清初释智旭撰《阅藏知津》,在分类上有所改进。佛学典籍浩繁,译文又甚隐晦,初涉佛学者,宜先读这类解题目录。这方面,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对读者尤有帮助。 我国战国时就有老、庄“清静无为”之说,司马谈谓之道德家。汉初好黄老之学,但尚未成宗教。后缘佛教传入,东汉末年张陵创为五斗米道,晋葛洪又在理论上加以充实,逐渐形成道教;元魏太武帝宠用道士寇谦之,道教因而大盛。此后,刘宋明帝,唐高宗、玄宗、武宗,宋真宗、徽宗等先后加以崇扬,遂使道教之势力,与佛教及中国传统之儒家鼎足而三;汇集道家经典之《道藏》,亦于宋代完成刊版。刘宋陆修静首撰《灵宝经目》,是为我国第一部道经总目。此后不断有人续修。唐开元中,列道教书籍为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七四四卷,其后残缺。宋初遣官校定,得七千余卷;徐铉讐校,去其重复,得三七三○卷;大中祥符中,命王钦若依照旧目刊补,得洞真部六二○卷,洞玄部一○一三卷,洞神部一七二卷,太真部一四七○卷,太平部一九二卷,太清部五七六卷,正一部三七○卷。凡四四一三卷。元代兴佛灭道,焚毁《道藏》经书。明英宗正统年间重辑《道藏》,神宗万历时又辑《续道藏》,存版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为八国联军烧毁。1923年起商务印书馆据北京白云观藏明本影印《道藏》,凡一千一百二十册,这是道经的总汇。 翁独健编、燕大引得编纂处1935年出版的《道藏子目引得》,除《道藏》外,兼收《道藏阙经目录》、《道藏辑要》二书,引得分四种:分类,经名,撰人,史传(史传引得乃道藏中仙道传记之引得)。这是查检道经之重要工具书。又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也可以参考。天主教传入较晚,明清之际有韩霖、张赓撰《道学家传》,于各教士传后列举其所著译之书名,附刊于《圣教信教》。瞿颖山《清吟阁书目》有《耶稣会士著述目》一书,清末王韬重撰时改名《泰西著述考》,录明末清初西洋来华教士之著述甚详。以上皆早期天主教之目录。此后,上海土山湾慈母堂印书馆、北平西什库天主堂遣使会印刷馆都曾编制目录。 基督教输入更晚,但亦有译著目录汇刊,如《中华基督教文字索引》(1867年出版)。此后,1907年季理斐、1918年雷振华、1939年李培廷均有续编,可供查考。 除以上宗教专科书目外,各综合性的书目也都收有宗教书籍,希读者注意。 (3)语言文字:这方面的书目很多,这里仅就甲骨、金石文字和其他较重要的几种语文书目开列于下,以见一斑。 《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厚宣编,中华书局1952年出 版。是书为纪念甲骨文发现的五十周年而作,辑录自1899年至1949年这五十年中有关甲骨学的中、日、英、法、德、俄各种文字的专书书目和论文篇目,共计八七六种,分类编纂,详注出版时期及版本出处。后附著者、篇名、编年三种索引,极便检查。编者是专治甲骨学商代史的著名学者,这本目录搜罗完备,分类详细,是研究甲骨学及古代史、古文字学方面的一本很有用的工具书。 《殷虚卜辞综述》(附录甲骨文论著简目),陈梦家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此书是研究安阳出土殷代卜辞的专著。正文二十章外,有附录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便是《甲骨文论著筒目》。这个目录分总论、文字、文法、断代、年代、历法天象、方国地理、先公先王、礼制、宗庙、农业、历史社会等类,颇便查检。附录第三部分为《甲骨著录简表》,亦可参考。 又邵子风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石印本《甲骨书录解题》五卷,编著时间虽较早,但有解题,值得注意。 《金石书录目》,容媛著,1930年前中央研究院排印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全书分十类:总类,金类,钱币类,玺印类,石类,玉类,甲骨类,匋类,竹木类,地志类。原书十卷,附方志中金石志目、金石丛书目各一卷。后有按朝代排列之人名通检和笔划书名通检。 朱彝尊著《经义考》三百卷,是上古到清初的经学著作总目录。其中小学类只收《尔雅》,未收文字、音韵。翁方纲《经义考补正》十二卷,补正一○八八条(二书有《丛书集成》本)。谢启昆又著《小学考》五十卷,嘉庆二十一年树经堂原刻本,咸丰二年重刊本,浙江书局刻本,光绪十五年石印本。《经义考》不收文字、音韵,此书专为补其缺陷而编。 《说文书目》,丁福保编,医学书局1924年排印本。此目收书五百余种,注明版本,间附按语。 《语言文字学书目(1—2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图书资料室编。第一辑1955年印,收书一四○○种;第二辑1957年印,收书一八七○种。 《馆藏文化教育、语文图书目录》(中文平装旧书),山东省图书馆编,1957年出版,收书三四二种。 (4)文学艺术:关于文学艺术的书目,正式出版的、内部编印的都很多,现择要介绍几种。 《曲海总目提要》四十六卷,清初人著,董康校订,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排印线装本重印,精装上、中、下三册,书后附有笔划书名索引。 这是一部解题式书目,共著录六八四个戏曲。提要叙述了这些戏曲的故事情节,有的还考证了有关史实,是研究古典戏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二卷,北婴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此书从各种不同传本的《传奇汇考》里,辑录了《曲海总目提要》所遗漏的(或文字不同的)提要七十二篇,并对《提要》作了补充和修正,书后附剧目索引,甚便查检。 《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1957年作家出版社等单位陆续出版。总录计划编印八编:一、宋金元杂剧院本全目;二、宋元戏文全目;三、元代杂剧全目;四、明代杂剧全目;五、明代传奇全目;六、清代杂剧全目;七、清代传奇全目;八、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书目。已经出版的有傅惜华编《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三种。书后附“引用书籍解题”、“作家名号索引”和“杂剧名目索引”。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十卷,孙楷第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此书原版于1932年,这次重印作了必要的修订。所收以语体旧小说为主,计已佚未见及现存诸书共八百余种,对各书版本、概要均有叙述。书后有书名索引、著者姓名及别号索引。 《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六卷,孙楷第著,1932年初版,1953年上海杂志公司出新版本,有所删节。 此书是作者东渡日本进行调查搜集后编成的小说书目。各目都有提要,述及版本、题识、序跋、校勘、收藏等,并附录《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 《晚清戏曲小说目》,阿英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此书收录完备,对查考晚清戏曲、小说极为有用。 《中国现代作家著作目录》,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大众日报社1962年印。 本书收中国现代作家二八六人,按姓氏笔划为序;其著作(包括翻译的作品)一律以1960年以前正式出版者为限,仅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概不著录。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著作联合目录》(1918—1963年),武汉地区七单位编,1964年铅印本。 本书为配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及充分利用武汉地区所藏有关书籍而编成。所收作品以中文专集为限,计收从事小说、诗歌、散文、戏曲、说唱文学等写作的作家共二百九十人。七个藏书单位是:华中师院、武汉大学、武汉师院、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及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资料室。 关于一位作家或一部文学名著的研究书目也很多,可根据需要查冯秉文的《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或各图书馆的参考工具书目录。 《鲁迅研究资料编目》,沈鹏年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 这本目录共分三辑:上辑为鲁迅著译及有关书目623种;中辑为有关鲁迅著译的一些原始资料目录,包括鲁迅著译最初刊出处的报刊杂志简录,鲁迅的名、号、笔名录,鲁迅的手稿抄本简录等;下辑是关于鲁迅的研究资料系年目录,共收研究鲁迅的专著五五八种、论文二千三百篇。 《红楼梦书录》,一粟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这是一部专书的学术书目,收录了《红楼梦》问世以来直到1954年10月为止的有关作品约九百种,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方便。 此外,虞复编、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中国音乐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初稿),以及其它有关艺术方面的专题书目,也极为有用。 (5)史地及其它: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1949—1973),复旦大学图书馆、历史系合编,1973年11月印。 这是为配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和本单位藏书编成。计收编1949年10月至1973年6月出版和重印的有关中国古代史图书两千余种,按性质和时间顺序分别排列。 这本书目和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等1975年编印的《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相配合,能够迅速反映关于古代史目前的研究状况和水平,极为有用。 《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桢编著,中华书局1964年据北平图书馆1933年版增订重印。 此书主要收明万历、崇祯至清康熙平定三藩事件期间所有野史稗乘,撰为提要。提要首录原书序跋、凡例,按时代排列,后加编者按语。其特点是收罗材料极为丰富,但难免有错误之处。末附读书所收书名、丛书名、著者名、著者别名等四角号码综合索引,极便检索。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编,科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贺次君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的《史记书录》;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编,1955年石印本《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组1956年编印的《馆藏史记书目》;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1956年编印的《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参考资料篇目索引》等等,都为我们研究大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史记》提供了方便。 查考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书籍,可利用复旦大学图书馆、历史系资料室1972年8月编印的《中国近代史书目》(1949—1965.5)。此书根据复旦馆藏并参考《全国总书目》和其它书目而编成,对于了解解放后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出版情况,查找这方面的专著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1962年铅印本《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初编》,收录关于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中外文参考书甚多,也是很有用的工具书。 又下列九种书目,也是查找中国近代史方面有关图书资料的重要目录: 齐思和编《鸦片战争书目解题》(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之后)。 张秀民编《太平天国资料目录》(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附录)。 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资料丛刊征引书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书目解题》(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洋务运动》附录)。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书目解题》(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法战争》一书之前)。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资料书目解题》(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日战争》附录)。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书目解题》(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戊戌变法》附录)。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书目解题》(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义和团》一书之后)。 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征引书目、参考书目》(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辛亥革命》附录)。 邓衍林编《中国边疆图籍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这是查考我国历代有关边疆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书。 此书收录我国边疆史地资料及各民族地区的文献记载(包括专著和舆图)近万种,先依地区再以时代先后为序。西夏、契丹、辽、金、元及明代边墙与倭寇史料,皆列为专目,书后有书名、著者索引。 王庸编《中国地理图集丛考》,商务印书馆1947年初版,1964年修订重印,这主要是查明代边疆海防方面有关图书的工具书。 此书分甲乙两编,甲编包括明代总舆图汇考,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明代海防图籍录,都是关于明代的图籍考录。乙编包括中国地理学史订补,中国历史上地图与军政之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疆域图等。最后附录明代倭寇史籍志目。 福建省图书馆1972年编印的《台湾、琉球资料联合目录》、1973年编印的《我国南海诸岛资料联合目录》,福建师范大学1974年编印的《东西南沙群岛目录及重要资料选辑》,可供我们查考台湾及南海岛屿资料之用。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1973年编印的《东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文献目录》(内部资料),除收录中国、朝鲜、日本和西文文献外,还收编了中、日文报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资料,可供查找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考古、民族、地理方面的图书资料之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等1961年编印的《蒙古史研究图书目录(汉籍部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1962年编印的《新疆研究参考书目(中文之部)》,方国瑜编、云南大学1957年印《云南民族史史料目录解题》,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59年编印的《有关西藏的图书目录》,也都是查考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历史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增订重印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张国淦编著、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中国古方志考》,洪焕椿编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浙江地方志考录》,上海师院图书馆1963年编印的《上海方志资料考录》,上海图书馆1964年编印的馆藏建国前《上海地方资料中文书名目录》,以及其他图书馆编印的大量方志目录,是供我们查考方志的重要工具书。 此外,马念祖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编纂出版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杜信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同书异名通检》,胡文楷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的《历代妇女著作考》,杭州大学图书馆资料组1962年编印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国务院法制局编、法律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军事出版部军事图书馆1957年编印的《中国历代兵书目录》等等,也都是极重要的专科专题书目。又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方面的书目虽不属本书叙述范围,但其古代部分,有关科技史,这里略予简单的介绍。 清康熙时数学家梅文鼎尝选历学书六十二种、算学书二十六种,各撰提要,名曰《勿菴历算书目》,可以算是较早的自然科学书目。 清华世芳撰《近代畴人著述记》(附于三联书店1955年版《畴人传》之后),也是一本数学著述目录。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他多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全书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七卷)。作者征引了大量的文献,对我国古代各门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肯定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成就。该书值得参考,其所引用文献目录,亦可视作科技史书目。 清末王景沂《科学书目提要初编》、交通大学图书馆《三十五年来中国科学书目初编》为一般自然科学目录,均可参考。解放后出版的科技书目,如《四部总录》天文编、医药编、算法编(丁福保、周云青编,商务印书馆1956年起分编出版),《中国农学书录》(王毓瑚编,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64年修订本),《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75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出版),《科学技术参考书提要》(赵继生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等等,都可参考利用。 此外,各综合性书目也包括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图书在内,如《中国丛书综录》第二册即列有农家类、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等子目可供查考。
七、按作者查考其著述
以上六项,皆以书名为主,介绍了查找图书的几种不同的途径。如果只知作者而书名不清楚的,还可按作者查考其著述。有些书名复杂,不管是从笔画还是号码法都不如查作者姓名简易,也可先查作者再查书。由于已往所出版的目录书籍很多附有作者索引,如《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特别是《中国丛书综录》第三册中的第二索引是作者索引的大结集,因而先查作者,再查考其著述的方法是简易可行的。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郑堂读书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书,中华书局重印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都有作者索引可查。《中国丛书综录》第三册前面是子目索引,后面即是作者索引。 也有一些书目,一看便知可从作者查考其著述,例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历代中国画学著述目录》、《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国近代作家传记暨著述要目》,其中包括《郑樵著作考》、《汤显祖先生著述版本目》等等在内,都对我们从作者转查书籍提供了方便。 此外,多数图书馆均有著者卡可供我们查找各类图书时利用。 又查作者,一般按作者姓名笔画、号码等查找,但也可根据作者的时代线索去查,或按地域查地方文献书目(包括方志艺文志);或按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查有关专科书目。总之,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查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