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
  第二节怎样查考地名
 


第二节  怎样查考地名

 

我国的地名极为复杂:或同名而异地,或同地而异名;有些地名除了有简称、别称、雅称等等以外,有时还有合称或因避讳而改名;而县以上的地名(或地区名),其古今方位、政区级别以及辖境等等也常有变动。例如北京,就曾有幽州、蓟城、范阳、燕京、中京、大都、北平等古名,辖境也出入很大。

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不同的名称,这是同地异名的例证之一。与之相反,刘钧仁《中国地名大辞典》收录以“安阳”为名的地方有42个,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有50个;以“太平”为名的地方,前书共收61个,后者多达81个,这都是同名异地的明显例子。而历史上曾拥有“北京”这一称号的就有六地:(1)唐代和五代唐、晋、汉三代都曾以它的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2)宋以大名府为北京,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3)金曾一度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4)金又改大定府为北京,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5)明初尝建开封府为北京,即今河南开封市;(6)明成祖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见《辞海》)

地名之有别称或简称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上海之称沪、申,天津之称津或津门,南京之称金陵、白下、白门,苏州之称姑苏、吴门,宁波之称甬,福州称榕,开封称汴或汴梁,广州称穗,成都称蓉,重庆称渝,贵阳称筑,以及各省也有简称或别称,如河北称冀,山西称晋,安徽称皖,广东称粤,江西称赣等等。

此外,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中指出的“地名从省”例,也值得注意,如《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和《朱治传》合称零陵、桂阳为零桂;《晋书·伏滔传》称庐江、九江为庐九;潘岳《西征赋》称棘门、霸上为棘霸;左思《蜀都赋》称犍为、牂柯为犍璩;常璩《华阳国志》称犍为、广汉为犍广;《陈书·萧乾传》称建安、晋安为建晋;《褚王介传》称会稽、山阴为稽阴;《南史·梁宗室传论》称河间、东平为间平等等。至于因避讳而改郡县名,如汉文帝名恒,改恒山郡曰常山;光武帝叔父赵王名良,改寿良曰寿张等等,历代多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再简单提一提历史地名的史料意义。由于历史地名往往反映该地当时的地理环境、面貌,反映取这些地名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以及反映取这些地名的是什么人、使用什么语言,所以,研究历史地名有助于研究历史。

1)古代取地名,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如陕西之山阳县在秦岭南,山西之山阴县在恒山山脉北麓;古之池阳县、汝阳县因在池水和汝水之北而得名,而江阴县、淮阴县则分别在长江和淮河南岸等等。又位于河流上源的地名往往取名“源”,位于河流下游或湖泊出口处往往取名“门”或“口”,位于河流沿岸往往取名临、浦、皋等等。山的位置较固定,水道常有变动和改道,因此研究取名阴、阳、门、口等等地名与水道位置相印证,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水道变迁很有用。

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也叫江左,江西叫江右,山左即山东省的别称,山右即山西省的别称,这也是应该知道的常识。

另外,先秦时以“丘”、“陵”、“阜”命名的地方很多,说明当时因黄河下游的地貌起伏不平,洪水时常泛滥,人们喜欢择高地居住,而这些地方,后代可能不复存在丘陵,说明因黄河或其它河流漫流,已为洪水所夹泥沙淤平等等。这些也无疑是研究历史地理的好材料。

2)春秋地名称“氏”、“父”者甚多,可能是指氏族居地,虽然不是说春秋时是氏族社会,但说明当时可能还存在氏族组织的残余,并且一氏居一地的情况还较普遍。两汉以“乡”、“亭”、“聚”命地名,反映了当时的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工事有关。唐中叶后内地有“镇”、“集”、“市”等相继兴起,反映了唐以后经济发达,小商业城市兴起;而“场”、“务”等地名则反映官手工业的发达。凡此种种,都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材料。

3)古代的地名往往跟着部族的迁徙而迁徙,可根据地名的迁徙看出当时民族由何处迁向何处及其移动路线,又可看出一个时期的民族分布,如汉代许多县都直接以所居族名为名。又古代渤海湾一带地名前常带“不”字,应是古代分布在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从汉代北方许多带“奴”字的地名的语源上,可研究匈奴与这些地区的关系以及证明匈奴与狄系同族;今浙江地方多以“句”、“於”、“姑”、“余”、“无”、“乌”等为地名,与古代吴越语的发语音有关,可根据它研究古代吴越族的分布、经济状况以及吴与越两国的关系。这无疑是民族史和人类学应注意研究的史料(可参考《谭其骧论历史地名的史料意义》,载《文汇报》1962年2月2日)。

下面具体的讲一讲查考地名的方法。查考地名,主要是从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入手,然后根据需要,深入一步查考有关专著。

查考地名的工具书,从狭义的讲有地名辞典,地名索引,地理图、表等等,从广义的讲,则正史地理志、方志和其他地理专著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下面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作综合的介绍,就不再一一区别了。

 

一、两种查考古今中外地名的辞典

 

我们查考地名,或是想知道它的确切方位,或是想知道它的历史演变,若是政区名,还要详细地了解它的分合置废或隶属关系、辖区范围等等。目前这方面的各类工具书很多,可根据需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查找。这里先介绍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辞海》(试行本)第九分册《地理》和葛绥成等编、中华书局1948年再版的《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这是两种综合性的地名辞典,古今中外地名都可以查。

前一种辞典所收词目包括地理一般(六二二条)、中国地理(四七二七条)、历史地理(二九七四条)、外国地理(二三四八条)等四类,共一○六七一条。凡习见的地理一般名词术语、国家、行政区划、主要山脉、河流、海洋、湖泊、港湾、岛屿、地形区等,以及我国历史上比较习见的区划、都邑、城镇、山川、道路、水利工程等,均可查阅。这是我们今天查考地名首先值得参考的工具书,因为该书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水平收词一万余条,一般较为重要的地名均可查到。当然,也难免有缺点和问题,如三国时著名的赤壁鏖战之“赤壁”,该书是这样写的:

“赤壁(一)山名。(1)在今湖北旧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兵用火攻大破曹军于此。(2)在湖北黄冈县城外,一名‘赤鼻矶’。宋苏轼泛舟游此,作赤壁赋,误为‘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之处。(二)古地名。在今山西旧河津西北。公元318年刘曜即帝位于此。”

丁力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对此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赤壁山在原嘉鱼县西南(现划归蒲圻县),并指出“东北”说乃是沿袭《辞源》之误。(见《光明日报》1977年10月6日)

我们核实了一下,发现《辞源》(初版于1915年)、《最新中外地名辞典》(初版于1924年)、《古今地名辞典》(初版于1931年)和《辞海》都说在旧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如果这是确实搞错了,那就说明有些工具书的编制,没有从原始材料入手,而是转相征引,这就很容易以讹传讹。所以我们查考地名时,就要多查几种不同类型的工具书,如查辞典和查地图相对照,甚至再查较早的文献资料,多方面加以核实。我们手边恰好有一本《申报馆地图》和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打开一看,赤壁山是在嘉鱼县西南。所以,1976年开始,《辞海》重新修订,原《地理》分册又分为三册,其中《中国地理》分册即已把赤壁山改写入今蒲圻县境。但问题并不就此解决。吴应寿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盛弘之《荆州记》、《文选》李善注以及王象之《舆地纪胜》等文献记载和对三国时的军事形势的分析研究,又否定了丁力的意见,确认古赤壁应是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山在旧嘉鱼县东北、今武昌县境。(见《光明日报》1977年12月15日《也谈赤壁在何处》)而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全图》和最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赤壁均画入今武昌县境。由此可见,有些古地名比较复杂,不能随便看到某种说法就深信不疑,这是应该注意的。

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样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上面提到的夏口、武昌都是古地名,绝不能和今地混淆,不能用今天的地图查对。按古夏口即今汉口,武昌即今鄂城,所以东坡在黄冈赤壁,可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若以古武昌为今武昌,再讲“东望武昌”就南辕北辙了。所以碰到古地名一定要查历史地图,如杨守敬《历代舆地全图》,顾颉刚、章巽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以及主要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等单位负责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或者查几种叙述地名历史沿革的辞典。因此,前面讲的用《申报馆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查赤壁,从方法上说也是错误的。这又是我们查考地名时要注意的。

又李兆洛《历代地理沿革图》谓:“操诗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则操军实驻黄州。”这是把东坡的追述误认为是曹操的诗句,因此推论黄冈赤壁即三国赤壁。李是清代有名的学者,所编《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地理沿革图》、《大清一统舆图》等都是专门查考地名的有用工具书,尚且会有这样的疏忽,这就提醒我们查考工具书、引用资料务必加以鉴别,不要盲从。

后一种辞典即葛绥成等编《最新中外地名辞典》,中华书局1924年初版,1940年出版增订本,1948年又再版。共收中外地名二万五千多条,其中本国地名占十分之六,外国地名约占十分之四。收录地名以现代为主,但为便利读者了解近代沿革建置,本国地名自元、明、清以来之州、府、道、县等,以及外国历史上之重要地名,亦均加叙述;大至洲名、国名,小而市镇、关隘、盐场之名,以及名山、大川、矿区、铁路等等,无不择要辑录。末附六表:(1)中国行政区域表,(2)中国省市面积人口表,(3)中国商业都市表,(4)世界面积人口表,(5)英译中国重要地名表,(6)西中地名对照索引。此书地名按笔划编排,对于查考古今中外地名,甚为便利,所收词目也较前者为多,只是观点和材料方面略嫌陈旧。

以上两种辞典,优点是古今中外地名都可查考,主要缺点是收录地名毕竟有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后者错误较多,所以还必须从不同角度试查其他类型的工具书以作参考。

 

二、中国古代地名的查考方法

 

上面介绍的两种辞典可以查考中国古代地名。《辞海》的《地理》分册1976年修订后分三册出版,其中《历史地理》分册当然更是专门查考中国古代地名的工具书。但是它们收的地名太少,查考中国古代地名不能以此为限。为此,这里再分三个方面加以具体介绍:

1)查考中国历代地名的辞典、地图和索引

我们在源流一节的第四部分介绍查考中国地名的四种辞典,特别是后两种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读史方舆纪要索引支那历代地名要览》,是查考中国古代地名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前者收录地名近四万条,后者也在三万以上,在新的地名大辞典没有编出来之前,可以说这是我们查考古代地名的主要工具书,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尤为重要。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偏详于疆域形势的叙述,是历史地理方面的空前巨著,清初著名地理学家刘继庄在《广阳杂记》中誉为“千古绝作”,魏源为此书作序,亦称之为“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可略见其价值。许鸿磐编《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对顾氏书有所补充。日本青山定男为顾书编制索引,又一一注明今天的方位,使之成为索引兼辞典的性质,便于检索,功不可没。

和《读史方舆纪要》一样,清代官修的《大清一统志》,也是有名的地理总志,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集大成的著作。《纪要》地名只收到明代为止,此书收至清代,其内容之丰富,地名之众多,远远超过《纪要》,其功用当然在《纪要》之上。《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帙多至560卷,1934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另附有目录索引,凡书中所有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人物、流寓、烈女、仙释,以及图、表、疆域、分野、形势、风俗、户口、田赋、税课、职官、土产、建置沿革等名目均按四角号码编排,极便检查。

除上述工具书外,历史地图也是查考中国古代地名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清末杨守敬所编《历代舆地全图》三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年)杨氏观海堂木刻朱墨套印本。这是历史地图中空前的杰作,但也存在不少错误,特别是在边境各地大都是一片空白,水道迁移也往往有不准确的地方。它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初学则不一定查考此图,而宜查下面两种历史地图:

一、顾颉刚、章巽编,谭其骧校,地图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这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内容包括我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的分布图,以及夏商周至清鸦片战争以前各朝代的政区划分、起义、战争、交通、四邻等地图三十一幅,附图十六幅,另有附注及地名索引。不过,在处理国界和少数民族地区方面,此图集存在若干问题,查阅时应注意。

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等单位协作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大册,地图出版社1974年起陆续出版。这八册的次序是:(1)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秦、西汉、东汉时期;(3)三国、两晋时期,(4)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6)宋、辽、金时期;(7)元、明时期;(8)清时期。此书有对开大本(包括精装本和散装本)、十六开缩印本。今后还准备续编(9)、(10)即清代鸦片战争以后及民国时期的图幅两册。这是体制庞大、内容丰富、考证精详的历代政区地图集,也是我们今天查考古代地名的最为有用的工具书。

此外,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段长基《历代疆域表》和《历代沿革表》,杨丕复《舆地沿革表》等等,将历代地名列为表格,颇类地名索引,亦可检查,但总不及前面介绍的地名辞典、地名索引和历史地图方便可靠。

最后,还有三部书值得我们查考地名和研究历史地理时加以重视,这里简单提一提。第一,即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是一部时代较早而有丰富历史地理内容的重要著作,是考证古代地名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则可以作辅佐。另有《水经注引得》(燕大引得17号),郑德坤编,1934年5月出版,分上下两册,以水名、山名、地名、人名为目,目下有注,后注卷叶数,方便查检。第二,南宋末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玉海》附刻,或丛书集成本)。第三,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和《释义辨误》虽然不是研究沿革地理的专书,但其中所释地理部分颇为精审,和《通鉴地理通释》一样,对于今天研究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日本荒木敏一、米田贤次郎等编,同朋舍出版部1976年出版的《资治通鉴胡注地名索引》,可帮助我们查找《通鉴》胡注地名。

以上三书,一般查考地名不一定用到,但碰到疑难问题需作进一步考证时,应注意利用。

2)顺时序查考古代地名

如果从上面介绍的辞典、地图和索引等等,仍然找不到少数地名,或解答不清楚,还可以试从时间顺序或按地域查考有关工具书和部分地理专著。这里先依时序作简单的介绍。

《甲骨地名通检》,曾毅公编,齐鲁大学线装一册。此书可查商代地名。

《左传人名地名索引》,日本重泽俊郎编,弘文馆1935年版。《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包括地理的很重要的参考书。此索引使我们易于查找《左传》地名,了解《左传》关于这些地名的记载和描述,对查考先秦地名很有帮助。

由于时代久远,记载疏略,先秦地名很难确指今日方位。因此,王应麟的《诗地理考》、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江永《春秋地理考实》、程廷祚《春秋地名辨异》、沈淑《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程恩泽《国策地名考》、顾观光《七国地理考》等等专著,对于查考先秦地名也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两汉以后,主要有详载历代政区沿革的正史地理志可以参考。这些地理志,可查新标点本《二十四史》,也可查清罗汝南辑、光绪二十四年广东集古书屋刊印的《历代地理志汇编》。

有些正史没有地理志,清代以来学者多有补志之撰述。又诸史地理志往往有不少遗漏和错误,后人或有辨析和考订。这些补志或考订文字,多数收入上海开明书店1936—37 年排印的《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又据原版重印),部分收入《历代地理志汇编》和其他丛书中。现将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的这方面著作列表如下,以资参考:

(续表)

从唐代开始,除了正史地理志以外,还留存下一些著名的地理总志可供我们查考地名时参考。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是书以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为限,把当时全国十道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四至八到、山川、贡赋和古迹等,依次作了叙述,并有附图四十七幅,置于有关各卷的卷首,称《元和郡县图志》。宋时图已亡佚,故略称今名。这是今天保留下来最古也是编写得最好的一部地理总志。原书佚十九、二十、二三、二四、三五、三六共六卷,另有三卷各佚其半。清严观《元和郡县补志》依原书体例为之补足,有蒲卢学舍刊本及光绪六年金陵书局刊本。又畿辅丛书本有孙星衍辑逸文十卷,张驹贤撰考证三十四卷。另有缪荃孙辑《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收入《藕香零拾》。其中,严书和缪书较有价值。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乐史编著,约成书于太平兴国时期(976—983年),有嘉庆八年刊本,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此书叙述范围始自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终于“四夷”,大致因袭唐代志书的体例,以当时所分十道为标准,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门,着重经济文化纪述,丰富了我国地理总志的著述内容,是继往开来性质的北宋地理名著。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乐]史,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而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又此书多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四库全书》著录原书佚七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辑回的残存五卷半,商务印书馆据以影印,收入《丛书集成》。又光绪宣统间湘西陈氏刊《麓山精舍丛书》中有陈运溶辑《拾遗》七卷及其所著《辨伪》六卷。《拾遗》可以参考,《辨伪》否定杨氏自日本辑回的残卷似不可据。

《元丰九域志》十卷,宋王存等编,有德聚堂冯氏刊本,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丛书集成本。这是北宋元丰年间(1066—1085年)的地理书,内容较《寰宇记》简略。其记本朝事,叙述四至八到和各地里数,详备细致,为《寰宇记》所不及。日嶋居一康编《元丰九域志索引》(中文出版社1976年版)可以利用。不过,原书篇幅不大,目录简明,索引的用处也不是很大。

北宋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祝穆的《方舆胜览》也可参考。但这些书,偏重史实和人物,从地理方面来说意义较小。又元明清三朝都有一统志的纂修,其中元一统志已佚,今有赵万里校辑、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元一统志》上下两册。原书一千三百卷,规模宏大,然多转引《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和其他宋、元旧志材料,辑本作十卷。据说《关中丛书》等有关《元一统志》的材料,仍为辑本所遗漏。《明一统志》九十卷,李贤等奉敕编,有天顺五年刊本,弘治十八年慎独斋刊本。《大清一统志》前面已重点介绍,从略。

3)按地域查考古代地名

上述各类工具书查不到的地名,可按地域查找各地区的方志。据朱士嘉统计,我国现存方志约有七四一三种,这是极为可贵的文化遗产。一般说来,方志都是当地人纂修,对本地区的沿革,特别是有关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和村寨的记载,比较详备可靠,值得加以重视。若以全国方志收录的地名和正史地理志、地理总志或地名辞典相比,那真不知要多上多少倍,确是我们查考地名极其丰富的知识宝库。

凡是能预先确知某地名大致属某省或某府州县的,可先查省志或直接查有关府州县志,部分地区甚至有乡志、镇志或村志可供查阅。

全国究竟有多少地方志?这些方志藏在哪里?可以查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修订重版)。这部书的优点是著录的方志比较完备,又注明全国二十多个大型图书馆收藏方志的情况,具有联合目录的功用,缺点是有些书的纂修人和卷数著录有错误,藏书情况也不够准确,有待进一步修订。张国淦的《中国古方志考》也可参考。另外,关于边疆地名,可利用邓衍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的《中国边疆图籍录》等工具书转查有关书籍。如晋法显的《佛国记》、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赵汝适的《诸蕃志》等等,凡涉及边陲和四域的地理专著,皆为是书所收录。

 

三、中国近现代地名的查考方法

 

中国的版图、行政区划以及全国的山川、村镇的定名,到了清代可以说基本上已稳定。因此,查考清代地名的工具书如赵泉澄的《清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前面介绍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大清一统志》等等,也都可以查考近现代地名,因为这方面时间上的界线本来很难划分。

凡既可查古代地名,又可查近现代地名的工具书,前面讲过了,这里就从略。现就几种专查近现代地名的工具书,略予介绍。

《辞海》1976年修订本《中国地理》分册,除了查地理学科的一般名词术语外,主要是供查考中国近现代地名之用,这是首先要查的工具书。

《中华民国新地图》(又称《申报馆地图》),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上海申报馆1934年4月初版。本地图集的绘制,采用了1,000多个经纬点,参考了实地测量的中外地图八千多幅,是当时出版的最精确的地图。图分总图和分图两种:总图是一些全国的专门性质的地图,如政区总图、地文总图、交通总图以及气象图、语言区域图、矿产分布图、农产分布图等。分图依经纬线分为二二幅,每幅两部,一是人文图,表示省区的划分,居民点的分布,交通的路线等;一是地文图,用分层设色法详示地形高下及河流、海岸等。后附地名索引,按部首排列,另附四角号码及汉语罗马字拼音检字。总之,这是一部非常详细而又比较精确的地图集,收录地名极多,是查考近代地名极有用的工具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编印,并多次修订,其中以1972年本最为详细,收录地名极多,是查考现代地名的重要工具书。又有1974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实即72年本的删简,其特点是图面清晰,地名易找,但不及72年本详备。图后附地名索引,极便检索。到目前,这本地图集的最新版本为1976年版。另有严地的《汉语拼音中国常见地名表(汉、英、法、西对照)》(测绘出版社1977年版)、地图出版社1978年编辑出版的《汉语拼音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地名索引》,也可加利用。

以上地图,大至省区名称,小至山水、村镇、道路,都可以查找。下面再介绍几种专查县级以上地名的工具书,即《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来荷初的《中国地名索引》和严地的《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

《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内政部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11版。是书所列行政区域,截至1947年6月底为止。除凡例外,前有《中国行政区域概述》,后有《全国行政区域系统表》、《各省所辖行政区域一览表》、《全国院辖市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域地名索引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0—1953年,每年刊载于《大公报》;自1954年起由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编,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1961年本由国务院秘书厅编。文化大革命初停了几年,后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编。内容主要是全国县、市以上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人民委员会驻地、区划变动情况、各级行政区划统计数字和县、市以上单位地名索引。下列1977年本(资料收至1976年底)分类目录,以见一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和市一览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一览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名索引检字表。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名索引。

附录、1977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变动。

《中国地名索引》,来荷初编,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出版。该书收全国市、县和相当于县级的旗、宗、自治区,以及新设工矿区、省辖区、镇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收地名依笔划编排,注明所属省区、经纬度和变动情况。这是我国现代地名索引,作用略同于前述行政区域表。

《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严地编,测绘出版社1977年出版,1979年修订。收录全国县级以上的地名,以及一些自然地物和居民地的名称,共计三千四百多条。

此外,清代以来编纂的地方志仍然是查考近现代地名的重要工具书。

 

四、查考外国地名的中文工具书

 

我们开头曾介绍过的两种查考古今中外地名的辞典,对于外国地名自然也可以查考。另外,《辞海》重新修订后,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地理》分册,单独成书,专供查考外国地名使用。可惜的是所收词目只有二三一六条,反比1961年《地理》分册少收三十二条。但其优点是改正了前几稿较为明显的错误,资料一般较新,大都截止至1975年底,个别条目截止至1976年8月,极为有用。

《世界地图集》,地图出版社出版。解放后不断修订,目前以1978年第二版本为最新最完备。这是和《辞海·外国地理》分册同样重要的工具书。就地名而论,远远超过《辞海》。

《(汉俄英对照)常用外国地名参考资料》,地图出版社1959年编印。这是一本对照地名字汇,共分五个部分:(1)国家地区全简称对照表,(2)常用外国地名汉俄英对照表,(3)俄汉地名对照表,(4)英汉地名对照表,(5)译音表,又分俄、英、德、法、意、西、南七表。

《世界地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76年出版,内部发行。该手册汇辑了外国报刊中常见的世界各国(地区)地名约五万个,并附《世界各国(地区)首都(首府)和行政区划名称》、《地名性专名(建筑物、广场、街道、名胜古迹等)》、《常见地理通名》。全部地名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方括弧内注明国家归属。

以上两种工具书,因无具体方位、历史演变以及现状等等介绍,只可供一般参照使用。另有地图出版社1960年编纂的《外国地名手册》(汉俄英对照)、1962年出版的《外国地名手册补编》(汉俄英对照),共收地名四万条左右,也是有用的工具书。

《世界古代史地图集》,苏联博克沙宁著,韩亦琦译,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教研室审订,地图出版社1957年出版。本图集包括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四世纪地图二十五幅,书后附录译名(包括原名),按音序排列,一一注明图次和位置。

《世界中世史地图》,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及中世史教研室编译,历史系绘图室绘制,该校函授教育处1957年出版。图集包括《四——五世纪的罗马帝国和蛮族》到《中世后期的东南亚诸国》等六十九幅中世纪史地图。

《世界近代史地图》上册,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编绘,沈阳师院1956年出版。本图编绘1640年到1870年地图三十八幅,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第一幅是《1648—1714年的西欧》,最后一幅是《1870年的世界》。其中第二十五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1818—1871年)生活与工作主要地点》,标绘了两位革命导师居留的地方与年代。书后附地名索引,甚便检索。

以上地图,可供我们查考外国历史地名之用。

需要顺便说一下,有些老的地图,今天来说使用价值已很小,已被更为科学、更为详细而精审的地图所代替,除了写地图史需加以研究外,一般很少有人想到查考,然而偶然需要,也可聊备查考。如1975年江西省新发现明朝宋应星的《谈天》、《野议》等著作,其中提到地名“玛八作”和乌斯藏的“亚大腊山”。查遍各种常用工具书都找不到这两个地名,查明末清初的地图和一些地理专著也没有找到,但在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却可以发见,玛八作似在南美阿根廷境内,亚大腊实即北非横贯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之阿特拉斯山脉。所以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一些较为常用的大型工具书,象利氏地图以及其他专门性的或规模较小的工具书不可能一一加以介绍,读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千万不要以我们的介绍为局限。


 


 
  相关资源